版納植物園就“如何實現陸生植物零滅絕”發表綜述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植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物種正在緩慢喪失,對此人們早已達成應該對植物多樣性進行積極保護的共識,并且在保護實踐行動和相關政策制定方面已取得許多成果。然而,相比于動物保護工作,我們在植物保護上的投入仍然較少。與此同時,植物在其生命周期中存在許多與動物不同的特殊性,這使得我們需要在基礎理論和保護實踐上開展針對性的研究,服務于國家關于加強植物保護的政策制定,并進一步提升植物保護的成效。在植物保護已取得一定成果,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植物保護工作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圍繞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簡稱“版納植物園”)綜合保護中心的高力行研究員,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chieving zero extinction for land plants的綜述性論文,對植物保護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并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未來工作思路。
植物在眾多方面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它們不僅為我們提供食物、藥物、木材、纖維和燃料,還在許多生產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植物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基本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例如固碳、清潔水體、水土保持等)。然而,近期研究估測,目前仍有大約21%—44%的維管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
相較于動物保護工作,植物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資金和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許多植物種類豐富的地區缺乏充分的本底調查,加之不同地區和植物標本館在標本數字化方面的進度不同,以及錯誤鑒定、早期標本采集信息錯誤解讀等因素,導致缺乏全面、準確的野外分布數據,造成全球、國家和地區水平的植物保護現狀評估工作都進展緩慢。這一現象在物種豐富但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例如熱帶地區)。
通過各類遷地保護措施,已成功保護了相當數量的植物種類。然而,這些保護工作大多是在物種水平開展的。為了盡可能完整地保護植物的遺傳信息,則需要保護不同分布區、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種群。考慮到有限的保護資金和空間,需要對植物保護工作提出更加精確、綜合的保護要求。
就地保護無疑是最理想的保護方式,但就地保護依賴各類保護區,而保護區在劃定時往往主要考慮保護特殊的景觀類型或者脊椎動物種類,對瀕危植物的考慮較少。針對瀕危植物的分布情況,設立面積相對較小的植物重要區域(Important Plant Areas)或微型保護區(Microreserves),能以相對小的成本實現對某些瀕危植物的針對性就地保護。
對于野外極度瀕危的植物,應同時開展遷地保護工作。目前,已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植物種類被遷地保護到各類植物園中,主要是移栽到溫帶地區植物園。但大多數植物園在移栽時,并未考慮近緣種近距離種植可能帶來的基因污染問題。將脫水后的種子保存在種子庫的低溫環境中,也是一種常見的遷地保護方式,已保存了超過17%的植物種類。然而,仍有大約10%的植物因其種子對簡單的脫水和冷凍方式敏感(頑拗性種子(recalcitrant seed)),不能通過種子庫的常規方法保存。
綜合各類植物保護方法,未來的植物保護工作應積極采用各類方法的優點,開展綜合保護,以實現在有限的遷地保護空間中,結合種子庫等各類保護設施,保存能代表植物完整遺傳信息的多個植物個體。
版納植物園對西雙版納種子植物物種保護等級進行全面評估(秦瑞敏攝)
今日頭條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