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和廣西的青梅屬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評價取得新進展
青梅屬隸屬于龍腦香科,在我國局限分布于海南、廣西、云南和西藏的熱帶地區。1980年,廣西那坡發現的青梅定名為廣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 X. L. Mo),云南勐臘發現的青梅定名為版納青梅,隨后有學者將版納青梅處理為廣西青梅的異名,并被Flora of China采用。雖然,最近一些基因組數據分析支持版納青梅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不過當前普遍采納將版納青梅歸并到廣西青梅中。
廣西青梅是國家極小種群物種和IUCN極度瀕危物種,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列為Ⅰ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龍腦香科植物保護研究團隊為加強對廣西青梅的就地和遷地保護,啟動了對廣西青梅種質資源現狀與受威脅程度的系統調查和評估。結合文獻資料及標本記錄等信息,于2020-2022年多次深入云南、廣西等地,開展野外自然居群分布和遷地保護現狀調查,包括居群數量、種群動態、物候、種苗更新等,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此次系統調查和評價得到以下成果:
1) 云南和廣西共發現了11個種群,其中廣西只有那坡縣有1個種群,即廣西青梅模式產地;云南勐臘縣有7個種群;云南麻栗坡縣新發現了3個種群,首次完成系統調查。
2) 云南和廣西的青梅屬植物野外資源的分布區域狹窄,種群個體數量較少。廣西那坡種群的246株,樹高大于1.5m的個體42株;云南勐臘縣7個種群共有267株,包括樹高大于1.5m的個體147株、幼苗幼樹120株,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云南麻栗坡縣3個分布點僅有8株大于1.5m個體。
3)分布于云南勐臘縣和廣西那坡縣的種群均在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更新緩慢;而分布于云南麻栗坡縣的種群在自然保護區外,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有4株是母樹被砍伐后萌發的植株。
4) 廣西那坡和云南勐臘的青梅種群以遷地保護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內的版納植物園和景洪市的普文林場的保護成效最好,已實現“種子到種子”的過程。
基于以上調查評估和分析,云南和廣西的青梅屬植物野生種群數量稀少,急需加強就地保護,并結合人工種苗繁育,開展保護教育、野外種群重建、生態修復等遷地保護工作,以促進其種群更新、拓展種群的生存空間和范圍,壯大其種群。相關的研究成果于2023年6月以封面文章發表在《西部林業科學》上。
該研究得到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等項目資助。
廣西青梅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西部林業科學》上
今日頭條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