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區植物類群的東-西遺傳分化格局
印緬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熱點之一,物種極為豐富,但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復雜的地質氣候歷史,以及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可能是該地區形成豐富生物多樣性和高特有性的重要原因,并影響著生物類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然而,目前對印緬區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分布規律的研究較少,生物類群的遺傳結構、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機制尚不清楚。
對葉榕和異形花榕為榕屬中的兩種近緣雌雄異株小喬木,對葉榕廣布于從印度至澳洲的熱帶地區,異形花榕分布于我國西南至中南半島地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團隊通過廣泛的種群采樣,對兩種榕樹在印緬區的遺傳多樣性分布格局和譜系地理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上兩種榕樹在印緬區均呈現出明顯的東-西遺傳分化格局,在中南半島北部山區的種群遺傳多樣性較高;但因花粉和種子傳播媒介和距離的不同,也導致兩種榕樹植物存在譜系地理結構的種間差異。該地區典型的季風氣候和南北走向山脈,及因此引起的降水從沿海向內陸的逐步減少等,可能是形成植物類群東-西遺傳分化格局的重要原因。該研究揭示了印緬區植物類群存在東-西遺傳分化格局,對認識印緬區植物類群的生物多樣性分布和形成機制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研究結果以“East—Wes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cross the Indo-Burma hotspot: evidence from two closely related dioecious figs”為題發表于國際植物學期刊BMC Plant Biology。
協同進化研究組黃建峰助理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博士生李樹瓊為共同第一作者,彭艷瓊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南林業大學博士生徐睿參與了該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和西部之光項目的聯合支持。
對葉榕(a,b)和異形花榕(c,d)
對葉榕和異形花榕在印緬區呈現東-西遺傳分化格局
今日頭條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