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維多利亞山蘭科植物多樣性海拔梯度格局取得新進展
物種豐富度與海拔高度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核心主題。蘭科植物是單子葉植物的第一大科,廣泛分布于除兩極和干旱沙漠以外的幾乎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它們在保護和進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然而,目前關于蘭科植物多樣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研究還很少。此外,全世界約有70%的蘭科植物營附生生活,遺憾的是,人們仍不清楚附生蘭科植物與宿主樹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關聯。
維多利亞山(Mt. Victoria)作為緬甸第三高峰,屬于印度-緬甸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一部分,是極其重要的生態避難所,擁有極高的蘭科植物多樣性(圖1)。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該地區蘭科植物進行過初步研究,但未見其多樣性格局的相關報道。為此,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劉強、吳訓鋒、李金龍于2019年前往Natma Taung國家公園,對該地區不同海拔(海拔范圍600-3000m,每200m設置一個海拔梯度,每個梯度設置5個20m×20m的調查樣方)蘭科植物多樣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數據收集工作。之后,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2021級碩士研究生艾研雨在宋亮研究員和劉強教授的指導下,對調查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分析了蘭科植物物種豐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主控因素,并從網絡關系的角度研究了宿主樹對附生蘭科植物多樣性和分布格局的影響。
結果表明,隨著海拔的升高,附生蘭科植物的豐富度呈“單峰型”響應格局(峰值在海拔2200 m處),而地生蘭的豐富度呈單調下降趨勢(圖2)。海拔和坡度顯著影響附生和地生蘭科植物的物種組成與分布,此外,草本植物蓋度對地生蘭科植物的組成和分布也有顯著影響。網絡分析結果表明,附生蘭與宿主樹之間的網絡呈現較低連通性、高模塊化和高專性水平的嵌套結構,其中,宿主樹,包括麻子殼柯(Lithocarpus variolosus (Fr.) Chun)、樹形杜鵑(Rhododendron arboretum Smith)和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上附載的蘭科植物種類較多,其在維持附生蘭科植物多樣性格局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該研究解析了緬甸維多利亞山蘭科植物多樣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與成因,揭示了附生蘭科植物與宿主的附生關系網絡特征,為緬甸維多利亞山蘭科植物的保護與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orchids exhibit different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f Mt. Victoria, Myanmar”為題,發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學術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版納植物園在讀碩士研究生艾妍雨和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劉強教授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恢復生態研究組組長宋亮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省中青年科學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和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青年人才等項目的資助,在此一并致謝。
圖1 維多利亞山豐富的附生蘭科植物(劉強攝)
圖2 維多利亞山蘭科植物多樣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今日頭條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