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同樹種呈現一致的年內生長動態和氣候響應模式
2023-09-25
土地利用變化背景下土壤團聚體真菌功能群介導的碳氮動態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熱帶森林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最大的威脅之一。西雙版納作為國際上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區和生態敏感地區,其最顯著的土地利用變化是大面積天然林退化為次生林,而在砍伐后又被橡膠林所取代,造成植被嚴重的片斷化分布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部分喪失,進而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別是真菌群落)驅動的碳氮循環過程。
2023-09-13
種間雜交在氣候邊緣區表現出明顯增強
結果顯示,兩種榕樹間存在明顯的非對稱基因流,種間雜交強度在接觸帶的高緯度區域明顯增加,并在接觸帶的北緣達到頂峰。研究提出兩種榕樹在雌花期榕果大小、傳粉榕小蜂個體大小、榕果生長位置、榕樹種群密度,以及繁殖物候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種間基因流的不對稱性;而繁殖物候的地理變異,以及邊緣分布區增強的生態環境挑戰,可能導致了種間雜交在接觸帶中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強。該研究探討了植物種間雜交的緯度梯度變化,對理解生態環境對雜交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
2023-09-08
“陸生植物零滅絕”的目標高不高?
人們不應在掌握各種植物保護的技術方法時,卻沉默地接受更多植物的滅絕。對“零滅絕”的目標,失敗主義者認為終將失敗,而樂觀主義者將愈戰愈勇。
2023-09-06
植被交錯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區域
以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擬當前樟科物種的潛在分布為數據基礎,利用DNA條形碼ITS構建286種中國樟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系,并收集了葉面積、株高等物種功能性狀,從物種、進化和功能三個方面分析樟科多維度的多樣性空間分布格局。研究發現,中國樟科各多樣性指標呈現出不完全一致的空間分布格局,形態特征的平行進化可能是造成功能多樣性和其它指標不匹配的原因,多樣性指數之間的脫鉤突顯了不同多樣性的互補性以及它們各自在評估保護價值方面的作用;綜合各多樣性指標,提出中國樟科植物重點保護區域位于西藏南部、橫斷山脈北部,云南南部和東南部,以及秦嶺和淮河南北分界的區域,而這些區域正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北部的落葉森林、南部的熱帶森林,西部的高原植被形成的交錯區域。這項研究強調了綜合多維度多樣性指標、以實現最大限度保護中國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證實并確立了森林交錯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價值。
2023-08-28
膳食和營養對過敏性疾病的影響研究綜述:吃對了可以緩解過敏癥狀
該綜述首先介紹了過敏性疾病的免疫學機制和各種免疫細胞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然后詳細闡明了包括蛋白質、熱量、脂肪酸、膳食纖維、膳食中的黃銅和植物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在內的各種膳食因素對過敏性炎癥和各種過敏性疾病的影響,并討論了肥胖與過敏的關系。通過綜合分析已有研究表明,控制熱量和動物性食物攝入,增加蔬菜水果、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的攝入對于緩解過敏癥狀會大有幫助。
2023-08-28
版納植物園就“如何實現陸生植物零滅絕”發表綜述
通過各類遷地保護措施,已成功保護了相當數量的植物種類。然而,這些保護工作大多是在物種水平開展的。為了盡可能完整地保護植物的遺傳信息,則需要保護不同分布區、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種群??紤]到有限的保護資金和空間,需要對植物保護工作提出更加精確、綜合的保護要求。
2023-08-18
云南鐵杉年輪揭示云南中部極端干旱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加
(1)云南鐵杉的徑向生長與春季-夏季初期(3-6月)溫度呈負相關,與同期降水和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SPEI)呈正相關,說明春季-夏季初期的可利用水分是限制云南鐵杉徑向生長的主要氣候因子;(2)利用云南鐵杉樹輪寬度年表高精度重建了1826年以來云南中部3-6月SPEI的變化歷史,發現了11個極端干旱年份(1860、1897、1958、1960、1979、1984、1987、2006、2010、2013和2019年),大部分干旱事件與歷史文獻記錄吻合,重建的干旱期與鄰近地區基于樹木年輪的干旱重建序列一致性較好;(3)空間相關分析顯示重建序列能夠捕獲更大范圍內的水文信號,過去50年來滇中無量山地區極端干濕事件的發生頻率不斷增加。
2023-08-09
水汽壓差升高加劇了熱帶季節雨林紅椿徑向生長的膨壓限制
結果表明:1)基于樹干液流的膨壓生長模型能很好地模擬紅椿樹干形成層的膨壓變化和徑向生長日動態和季節變化;2)紅椿的徑向生長主要發生在夜間,夜間形成層細胞膨壓恢復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木質部細胞的生長和擴大過程(匯限制);3)紅椿形成層的夜間膨壓與前一天正午的VPD呈顯著負相關,即白天較高的VPD和冠層導度降低了夜間膨壓的恢復水平,從而限制翌日凌晨階段的細胞擴大和生長,這可能與紅椿相對較弱的氣孔調節能力有關。
2023-07-21
CDE批準降血糖新藥BPYT-01臨床試驗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百極優棠(廣東)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小分子促腸GLP-1分泌劑BPYT-01膠囊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批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適應癥。
2023-07-18
云南和廣西的青梅屬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評價取得新進展
1) 云南和廣西共發現了 11 個種群,其中廣西只有那坡縣有1個種群,即廣西青梅模式產地;云南勐臘縣有7個種群;云南麻栗坡縣新發現了3 個種群,首次完成系統調查。 2) 云南和廣西的青梅屬植物野外資源的分布區域狹窄,種群個體數量較少。廣西那坡種群的246株,樹高大于1. 5m的個體42株;云南勐臘縣7個種群共有 267 株,包括樹高大于1. 5m的個體147株、幼苗幼樹120株,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云南麻栗坡縣3個分布點僅有8株大于1. 5m個體。 3)分布于云南勐臘縣和廣西那坡縣的種群均在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更新緩慢;而分布于云南麻栗坡縣的種群在自然保護區外,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有4株是母樹被砍伐后萌發的植株。 4) 廣西那坡和云南勐臘的青梅種群以遷地保護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內的版納植物園和景洪市的普文林場的保護成效最好,已實現“種子到種子”的過程。
2023-07-17
珠穆朗瑪峰不同海拔喜馬拉雅冷杉徑向生長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樹木年輪與環境變化研究組的博士后Narayan Gaire博士和Zaw Zaw博士,在范澤鑫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德國根紐倫堡大學和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沿6個海拔梯度(3400、3500、3600、3800、3850、4100 米)進行了樹輪取樣,建立了該地區特有樹種喜馬拉雅冷杉(Abies spectabilis)的年輪寬度年表,分析了其徑向生長的氣候敏感性和長期變化趨勢。結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海拔范圍內,夏季低溫是限制喜馬拉雅冷杉徑向生長的主要氣候因素,而春季的水分供應則是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限制因子;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喜馬拉雅冷杉的徑向生長速率在林線附近(高海拔)呈上升趨勢,而在中低海拔地區則呈下降趨勢;3)春季氣候變暖和水分脅迫加劇對喜馬拉雅冷杉的徑向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可能導致中低海拔地區樹木生長呈現衰退趨勢。
2023-07-07
開花關鍵轉錄因子CO負調控植物的耐鹽性
植物環境適應性研究組近期研究發現,CO基因的表達受鹽害脅迫的抑制?;蚬δ芊治霭l現,CO負調控擬南芥的耐鹽能力。co功能缺失突變體較野生型植株具有更強的耐鹽性;相反,CO的高表達轉基因植株與野生型相比則具有更弱的耐鹽性。相一致的,CO能抑制某些鹽脅迫信號通路下游響應基因的表達。分子機理研究表明,CO與ABA信號途徑關鍵轉錄因子ABFs(ABF1、ABF2、ABF3和ABF4)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復合物。CO能結合鹽脅迫信號通路某些下游響應基因(如RD29A和RD20)的啟動子區域,并拮抗ABF3的轉錄功能,進而抑制植物耐鹽脅迫的能力。
2023-06-30
云南景谷發現翅子樹屬化石
古生態研究組長期致力于熱帶亞洲新生代生物多樣性演化。在對滇南地區景谷植物群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翅子樹屬葉片化石,其表面還保留了昆蟲取食痕跡??妥芯咳藛T趙弈善在黃健副研究員和蘇濤研究員的指導下,結合該屬現生植物的形態學與生物學,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2023-06-30
印緬區植物類群的東-西遺傳分化格局
協同進化研究組團隊通過廣泛的種群采樣,對兩種榕樹在印緬區的遺傳多樣性分布格局和譜系地理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上兩種榕樹在印緬區均呈現出明顯的東-西遺傳分化格局,在中南半島北部山區的種群遺傳多樣性較高;但因花粉和種子傳播媒介和距離的不同,也導致兩種榕樹植物存在譜系地理結構的種間差異。該地區典型的季風氣候和南北走向山脈,及因此引起的降水從沿海向內陸的逐步減少等,可能是形成植物類群東-西遺傳分化格局的重要原因。該研究揭示了印緬區植物類群存在東-西遺傳分化格局,對認識印緬區植物類群的生物多樣性分布和形成機制具有重要價值。
2023-06-21
西藏蘭科名錄推陳出新
我國西藏自治區處于泛北極植物區系和古熱帶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區,同時位于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東喜馬拉雅,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蘭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具多樣性的科之一,全球已記載30000余種,中國目前已記載181屬1708種。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其東南部與南部因復雜的地質地理和氣候條件,蘭科植物極為豐富。但過去受交通等客觀條件制約,蘭科植物資源調查相對滯后,尤其是低海拔地區的熱帶蘭科資源的家底仍不清楚。
2023-05-19
版納植物園發表樟科土楠屬新種——大果土楠
植物系統發育和多樣性保護研究組科研人員在云南省東南部的野外考察中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未知樟科物種。通過形態學研究,最終確定該物種為樟科土楠屬的一個新成員,因其具有巨大的果實而被命名為大果土楠(Endiandra macrocarpa)。與分布于我國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島臨近地區的其他土楠屬物種相比,大果土楠在形態學上具有巨大光滑的橢圓形果實(11 x 6 cm),小枝光滑無毛以及花序被微柔毛等特征。目前,該物種僅發現于云南省馬關縣,分布區域狹窄,個體稀少,應在保護上予以重點關注。
2023-05-17
無效防御導致蜜蜂的社會性崩潰
化學生態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對昆明、武定和馬龍三個蜂場的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蜂群進行了連續三個胡蜂季節(7-10月)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胡蜂捕食的蜂場,東、西方蜜蜂蜂群都正常,而在有胡蜂捕食壓力的蜂場,東方蜜蜂由于能有效防御,蜂群基本穩定,只是采集強度略有減弱,守衛蜂數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023-05-09
低溫真空抽提技術溯源植物水分的評估和校正──“科學假設”的驗證
研究發現:(1)ACVD和TCVD在提取及恢復浸潤土壤水的可靠性上表現的不相上下,但二者均未成功復原到之前所添加的液態水δ2H和δ18O初始值;(2)提取的土壤水δ2H和δ18O偏差與待提取土壤的黏土含量呈正相關、與土壤含水量呈負相關;(3)敏感性分析表明,合理校正提取的土壤水δ2H和δ18O值,可顯著提升植物水分溯源結果的準確性、合理性。本研究證實了CVD技術在提取土壤水過程中極可能引入了無法忽視的同位素偏差,并提出了一種校正該偏差的方法,這為穩定同位素技術的應用、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理論支撐。
2023-05-09
版納植物園解析石斛種子萌發的發育模式
以具有重要觀賞和藥用價值的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與膠膜菌GC-15(Tulasnella sp.)構建了共生萌發體系,通過形態解剖學手段詳細研究了蘭科植物種子共生萌發的發育模式。根據形態和解剖結構特征,鼓槌石斛種子的萌發過程可劃分為6個階段(圖1)。原球莖形成發生在第2階段;原球莖在第3階段進行了明顯的組織分化,頂部的胚性細胞發育形成子葉,中上部的中心位置分化出了莖頂端分生組織(SAM)(圖1)。膠膜菌菌絲在種子開始吸水膨脹的第1階段就通過種孔侵入種胚,后期則通過假根進入,在原球莖中下部特定的薄壁細胞中增殖,但菌絲最終會被原球莖消解,作為多糖營養物質供給原球莖發育(圖2)。鼓槌石斛種子萌發過程的形態學研究表明種子的成熟種胚已經規劃好發育“藍圖”(圖3),種胚極性分化形成兩個功能區,分別發育形成子葉和莖頂端分生組織以及共生真菌定殖區,分別行使光合作用、幼苗營養體建成、供給營養的功能??此平Y構簡單的種胚通過借助共生真菌這一“合作伙伴”完成了復雜的發育過程,獲得了子葉、莖頂端分生組織、假根以及菌根等組織器官,形成“原球莖”這一功能體,從而開啟了蘭科植物幼苗的生命旅程。
2023-04-28